人的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我们在碎片化信息时代迅速获取信息,但也迅速迷失个人价值观;如果说战争对资源的掠夺造成了社会的颠沛流离,那边信息冲击带来的破坏力,则在于思想的分裂。科技与信息的快速迭代,对个人认知提高与心智模式的转变提出更高的要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样的问题,不再属于哲学、心理学、艺术、科学的系统思考,而是生存在碎片化信息时代生存的一种技能。

照片摄于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Madrid Spain

如果你想体会一下,我们可以从这个问题开始:“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内向还是外向?合群还是孤僻?有冒险精神还是善于思考?…
经过思考后,现在请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换而言之,是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现在的你?

这时你提到的名词与形容词概率最高的应该包括:父母的养育、学校的教育、家庭的影响、周围的朋友、同事等等… 所有这些影响的因素的共同特征——环境因素。

在20世纪后半期,心理学一直都被行为主义理论所统治,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生、斯金纳等.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人的行为会被环境因素所左右。这时期大家普遍认为:经验是塑造个性的基本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能被人类观察到,但是,遗传与生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是很难直接观察到的,而且很多人是不愿接受遗传基因在人格塑造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因为这个观点存在“宿命论”,是不能体现人的“自由意志”,甚至反感这样的观点。

事实上,完整的人格是由遗传和经验相互作用而塑造起来的,用普遍的表达方式:“人性是先天与后天共同形成的”。

这个观点如今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但在被行为主义理论、环境决定论统治近半个世纪的时期,认为是经验而非人的基因塑造了其人格,人的行为模式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派们的观点直到一篇研究论文被引用:该论文起始于1979年,目前为止已被引用了1652次。

研究者:Thomas J. Bouchard Jr. & David T. Lykken 以及他的助手们

题目:Sources of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

研究所要找的就是两个具有相同基因的人,从出生就分开,在两种不同环境中抚养成人。幸运的是同卵双胞胎的弃婴时有发生。

研究的结果数据证明了遗传因素的作用,同卵双胞胎,即便分开抚养且生活条件大相径庭,长大后在外表和基本心理及人格也惊人相似。同样,在相同条件下抚养的同卵双胞胎,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小。

屏幕快照 2016-12-24 下午10.03.41.png

研究的结果中并没有公布全部的数据,但针对公布出来的数据已经显示,遗传及生理因素对性格的重要性。Bouchard与Lykken将得出的结论作出了三种解释:

IQ 差异中70%归因于先天的基因不同,仍有30%归因于环境因素;

基本假设:人的特性由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决定的,当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时,其差异更多来自遗传,反之亦然:如果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比较大,则遗传因素比较小。

并非环境影响着人的特性,恰恰相反,是人的特性影响着环境。

大多数的心理差异的直接原因可能包含着通过经验而习得的东西,这一点也是环境论者所坚信的。然而,有效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自我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选择又为遗传的恒定压力所引导。

有人总结说,世界有三大之谜:物质起源之谜,生命起源之谜,意识起源之谜。在希腊阿波罗神殿门口,用拉丁文雕刻着苏格拉底的名句“Nosce te ipsvm”,  英文直译“know thyself”, “了解你自己”。

Photo From Chuck Hall

那么,“我是谁”这个问题分别在百度上搜索出30,500,000 结果,在bing上搜索出1,050,000 结果,在google搜索出 1,190,000, 用英文”Who am I” 搜索出 166,000,000,可见有非常多的相关内容。

“我是怎样一个人”与“我是谁”,彼此间存在的关系是什么?想要了解这些问题,就必须愿意深入到哲学悖论深渊中,而人性中性格部分也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封面QIN LI

摄于2012年10月

@ Lion Rock

Sigiriya,Sri Lanka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