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的傍晚,在上海某共享空间参与分享活动,活动结束后结识了一位非常有意识的朋友,我们都叫他老汪,一位在喜马拉雅FM累积点击率达到金500W的播客主人【老汪谈职场】
听了一期老汪的节目,其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也是送给有创业梦想的朋友:
NO fear,NO regrets
不畏惧,不后悔
老汪做的事情非常意思,将娱乐结合到了培训中,被称之为跨界培训,就像他们自己描述的那样–很有创意的管理培训;在这场培训设计中,可以整合戏剧、音乐、艺术、游戏等,其实吸引我的并不是这个事儿,而是老汪本身风趣、幽默、真实、侃侃而谈的行事作风,这或许就是他为什么能做跨界培训的原因。
如今的职场招聘海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新型工种的出现,例如:懂得用数字技术讲故事的专才、深谙自动化操作的营销经理,高情商高智商的开发工程师,通晓业务技能的人力资源经理等等。没错!根据 Burning-glass 职场与人力统计数据显示,类似下图“跨界职位”的需求正在全球范围内激增。
在《美第奇效应》一书中,创新专家弗朗斯·约翰松把思维分为单向思维和交叉思维,并告诉人们:当不同领域发生交叉时,优势和观念之间产生相互碰撞、融会,往往能获得1+1>2的效果。发展亦是如此。
跨界与多元化思维和能力培育了以主张个性化的90及00后,他们让自我价值最大化,让自己的能力接近无限可能。同时也在改变着现在的管理模式和培训方式;
跨界思维让我联想到了,以用户为核心互联网专业名词–“去中心化”
所谓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相对于早期web1.0的互联网时代,今天互联网的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全民共同参与,权级平等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产生信息。
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共创越来越成为可能。Wikipedia、Flickr、Quora等所提供的内容都是去中心化,任何参与者均可提交内容,共同进行内容协同创作,使得互联网生产或贡献内容更加简便、多元,从而提升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内容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供应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更多元化。
跨界能力的需求激增,引发了教育者、公司政策制定者等一系列利益相关方的关注。美国东北大学校长约瑟夫·奥恩在2016年4月《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Hybrid Jobs Call for Hybrid Education》文章中提到,大学培养仅在某一个领域具有专长的毕业生早已无法顺应时代潮流,高等教育大量的倒灌式的知识教授方式也需要适应当代人才的变革,教育需要应致力于通过“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机会”、“基于项目实际执行与实践而习得能力”等途径来培育更多跨界人才。
Mercer的人力资源研究分析报告,对2017年未来人才和工作做出预测,未来的工作会变得很不一样,下图一等式的一端是公司内员工寻求更多的职业支持。组织目前评估每个岗位固有的灵活工作类型和程度,并有意将灵活性融入工作设计之中。等式的另一端则是员工希望了解自己的职业选择以及晋升标准。我们询问在职的人,对于推进职业生涯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支持。明确所需技能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眼于未来的培训内容。
Emilie Wapnick是职场教练,她在TEDxBend舞台上分享了关于跨界的力量,”Why some of us don’t have one true calling” 。个人认为是针对跨界人才经典内容。
Follow your curiosity down those rabbit holes.
Embracing our inner wiring leads to a happier, more authentic life.
And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 multipotentialites, the world needs the best of us.